返回首页

新工艺白茶什么开始(白茶工艺从什么时候兴起的)

来源:www.tea0086.com   时间:2022-11-19 01:53   点击:67  编辑:admin   手机版

1. 白茶工艺从什么时候兴起的

现代意义的茶壶,应该是始于唐代。茶具是和人们饮茶的方法分不开的,茶具是发展的是变化的。

1、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茶具是2070年前:

西汉 (公元前63年)王褒的《僮约》中有“烹荼尽具,已而盖藏”的文字,这里的“荼”指的是“茶”、“尽”作“净”解。说明当时饮茶已经有茶具了。

2、中国人明确记载使用茶具是在1700年前:

西晋左思(约公元250-约305年)的《娇女诗》,其内有“心为茶荈剧,吹嘘对鼎”。这里的“鼎”当属茶具无疑。

3、明确有茶壶,应该是在唐代(包括五代)时:

到了唐朝(含五代),茶已成为日常饮料,开始讲究喝茶的情趣,出现了茶艺(这是日本茶道的来源)。此时的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,开始注重茶具如何对茶的色、香、味进行保留和提高,开始欣赏茶具本身的艺术性。现代意义上的茶具自唐代开始快速发展。唐代人把茶壶称“注子”,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。现在有些地方把泡茶叫“点注”,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“注子”一名而来的。

4、到了宋代(含金、辽) ,饮茶方法出现变化,由过去的煎茶改为点茶(把茶叶碾成粉末状,用沸水冲泡调制)。但基本延续了唐代的茶具形式,致使出现了点茶的瓶。瓶的功能大致等同于现在的壶。

5、元代的茶具是上承唐宋,下启明清。

6、明代茶具,因为茶饼变成了茶叶,所以发生巨变:

明代开始,人们不再饮用茶饼,条形散茶在全国范围兴起,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,唐、宋时的炙茶、碾茶、罗茶、煮茶等器具成了多余之物,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种脱颖而出。明代对这些新的茶具品种是一次定型,因为从明代至今,人们使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无多大变化,仅仅在茶具式样或质地上有所变化。明代有创新的茶具当推小茶壶,有改进的是茶盏,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。

7、清代,茶的种类开始大发展:

除绿茶外,又出现了红茶、乌龙茶、白茶、黑茶和黄茶,形成了六大茶类。但这些茶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。所以,无论哪种茶类,饮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。所以清代的茶具基本上没有突破明人的规范。

8、当代现代名目繁多,做工更精,质量上乘:

饮茶的方法没有变化,但是开始追求茶具的品质,材料、样式、做工等等,开始追求茶具的形式,贵的有如金银茶具,廉的如竹木茶具,此外还有用玛瑙、水晶、玉石、大理石、陶瓷、玻璃、漆器、搪瓷等制作的茶具,数不胜数。

所以,现代意义上的茶壶,应该是始于唐代。

2. 新工艺白茶的特点

奶白茶的特点:外表颜色为奶白色,茶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,冲泡以后还有淡淡的奶香味,滋味鲜爽甘甜。奶白茶即皇金芽,与安吉白茶类似,属于低温敏感型茶叶,其阈值约在23℃。奶白茶是茶树基因突变以后产生的白化茶,按照绿茶加工工艺制成的,属于绿茶的一种。

奶白茶的外形匀齐,形似兰花,茶叶嫩黄隐绿,香气柔和细腻,喝起来口感特别好。奶白茶的年产量特别少,物以稀为贵,所以这种茶在市场上出售的时候价格就比较贵,是人们眼中的高档茶。

  奶白茶在每年清明前萌发的嫩芽为奶白色或淡嫩黄色,叶张较溥,芽中粗头尖,成剑型;叶脉嫩绿或嫩黄绿;从叶脉往两边叶张扩散,成渐变形式,叶张边缘成浅奶白色或浅淡嫩黄色,嫩芽基本就这二种色泽。

  皇金芽白化期通常在一个半月左右,根据气温不同有时持续时间更长一些。皇金芽每年三、四月时,从嫩芽开始往下,老叶片色泽也不一样,有些从嫩黄色逐渐变绿,越往下越绿,成深绿色,过了5-6月时几乎全绿,但不同的是与安吉白茶老叶片绿色要淡一些。

3. 新工艺白茶与传统白茶

花香白茶即功夫白茶,系应用高香型乌龙茶品种(如:金观音、黄观音、金牡丹、紫牡丹等)为鲜叶原料,按白茶基本加工工艺原理加工而成的特种白茶。但其工艺较常规的白茶更为复杂,也更难掌握,品质风格较传统白茶更为独特。

花香白茶色泽随品种不同而有所不同,普遍色泽偏深且茶芽的绒毛较少,较理想的产品其色泽墨绿带白毫,外形自然,硬实,汤色杏黄色透亮,叶底嫩黄完整自然。形成该品质风格主要是茶树品种与长时间的变温萎凋、二次烘制等因素的结果。

花香白茶的香气具有乌龙茶品种的天然花香,不仅闻得到,还融入到茶汤的味觉上;香气较浓丰富,而且幽长;品种不同花香明显不同。主要是品种和工艺双重因子决定的。

花香白茶滋味有白茶的共性,又有乌龙茶耐泡、滑口、饱满、回甘的风格。对于初识白茶的人具有很强吸引力。

4. 白茶的新工艺和传统工艺的区别

一、口感方面 (一)新茶 由于白茶工艺主要经由委凋而成,因此所制成的新茶绝大多数带有青草花香(如果委凋时长不足,如采用委凋曹工艺,新茶会带有青味)。

口感以鲜爽、清甜、花香或者雪松香为主。(二)陈年茶 随着时间的推移,新茶中的青味会逐渐消散,汤水会变得愈加醇和厚重,会慢慢呈现出豆浆香、荷叶香、木质陈香、枣香、药香等等。如果说新茶是春天的清新滋味,那陈年茶就是秋天的落叶与果实气息。二、健康价值方面 白茶保健功效的核心主要是黄酮素,之前有相当正规的机构研究表明,茶叶中的黄酮素会随着年份逐年增长。三、价格方面 一款茶叶,在保存得好的情况下,陈年的会贵于新茶。那贵的理由主要有:1.利息钱;2.陈茶健康价值比较高;3.陈茶比较稀有。那具体是贵上多少,这个很多时候并没有十分明确,有些茶叶今年比去年贵10%的也有,有些五年陈的是同等新茶价格数十倍的也有,那我个人认为在存放得当的情况下,10%-30%属于理性期间。四、个人建议 陈放5年以上的建议少买,要么太贵,要么太假。可以购买部分三年内的,一边喝一边存,另外新茶的价格永远是最透明的,有耐心而且可以接受新茶口感的茶客,也可以自己购买新茶边喝边存放。

5. 白茶最初是怎样形成的?

普洱白茶最早的出产地,当属今天的普洱市景谷县民乐乡大村秧塔。据传是清道光年间,一位叫陈六九的商人在澜沧江边发现白茶种后,带回秧塔种植,现在当地仍留存着大白茶树母树,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。

景谷大白茶还曾经有过贡茶的辉煌历史,当地官员以红丝线扎成谷穗状,进贡朝廷,称为“白龙须贡茶”,是云南“八色贡茶”之一。

最早的景谷大白茶制作方法曾经失传,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成功恢复,其制作工艺与现代普洱加工工艺有点相像,唯独多了一道“复揉”工序,成品白毫显露,茶味带了些许的橄榄清香。

云南白茶一般采摘一芽一叶、一芽二叶,也有采摘单芽茶加工而成。与福建白茶对比,外观上一般芽头粗壮,毫多;冲泡后香气浓郁,尤其是单芽茶蜜香、毫香显;口感上,茶汤醇厚、清甜感强,滋味鲜爽回甘。

在工艺上,因为月光白的轻度发酵,减轻了鲜叶中的苦涩成分,口感柔美甜润,苦涩较弱,因原料是云南大叶种茶,所以比起小叶种制的白茶,营养成分、水溶性物质更高,更加耐泡,八、九泡之后,清香犹存。

6. 什么叫新工艺白茶

1.鲜叶采摘要求茶梢生长到一芽二叶初展以采摘一芽一叶为最好,此时加工出来的花香白茶外形、色泽、香气、滋味最佳。

2.及时摊凉,适度晒青。

3.实施变温降湿萎凋,先常温长湿(20~25℃、65~70%)去除鲜叶内自由水,促进叶体内物质转化,然后高温低湿(30~40℃、10~40%)去除鲜叶内结合水,促进叶体内物质转化。整个过程以摊凉为主,翻青为辅,待茶叶原料花香显,白茶风格露,萎凋结束。

4.揉捻做形原则是原料好的鲜叶不揉捻,差一些的轻揉捻,参照新工艺白茶。

5.烘干必须分两道毛火烘制,原因是花香白茶萎凋减重率是65~70%,而非常规白茶的85~90%。注意第一道毛火温度要高时间要快。参照新工艺白茶。

6.复火提香,70~80℃,茶叶含水率5~6%即可

7. 白茶的发展史

福鼎菜茶、大白茶、大毫茶,

可以分为“小白”、“大白”两大类。

福鼎白茶的“小白”和“大白”

在行内人的理解里,

白茶是有“大”“小”之分的,

白茶界素来也有

“先有小白,后有大白”的记载。

一般情况下,

我们默认以有性繁殖群体种菜茶为原料,

经白茶特定工艺制作出来的白茶叫做“小白”,

换句话讲,

菜茶贡眉就是“小白”;

▲菜茶贡眉

以无性繁杂的大白、大毫茶树茶青原料制作出来的白茶,称为“大白”,

一般意义上的银针、牡丹、寿眉,

都是属于“大白”的范畴。

▲大白原料制成的银针

其实,

在白茶发源地福鼎,

“大白”、“小白”的区分也有不一样的说法。

在福鼎当地,

有一些茶农会以芽叶大小区分大小白。

把芽叶稍瘦小的“华茶一号”,

也就是把大白茶树叫做“小白”;

而芽叶较大的“华茶二号”,

也就是大毫茶树称为“大白”。

▲大白大毫茶的茶叶对比

这种说法也是有依据的,

对白茶发展史比较了解的茶友应该都知道,

大白、大毫茶是从福鼎菜茶中优生优育出来的,

是以品相优异的单株进行优选培育而成的,

为了保证大白、大毫茶的性状稳定,

绝大部分大白、大毫茶,

是通过压条、扦插的方式进行培育,

所以通常默认大白、大毫茶是无性繁殖的茶树种。

▲大白茶茶籽

其实大白、大毫茶同样会开花、结果,

也就是说,

大白、大毫茶中有一部分是有性繁殖的,

这部分大白、大毫茶,

严格来说是属于菜茶的分支。

茶农为了区分大白、大毫茶,

便分别把大白茶叫做“小白”,

大毫茶叫做“大白”。

福鼎菜茶——福鼎白茶的源头

福鼎菜茶是福鼎土生土长的有性繁殖群体种茶树,

因此在福鼎经常被叫做土茶。

福鼎菜茶作为福鼎最古老的茶树种,

大概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。

它最早其实就是野茶,

没有经过改良和品种分离,

以种子繁殖为主要的繁殖方式,

但是经过上千年的自然选择,

福鼎菜茶逐渐适应性的形成各种优异的抗性,

品质也相对比较稳定。

▲林间的菜茶树

菜茶是群体种,

它并不是特指某一种或者某一类茶树种,

而是众多有性繁殖的茶树种类一个统称,

是一个群体大类。

所以菜茶堪称中国茶类的基因库,

因此菜茶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,

就是它的个体之间的形态特征、特性各不相同,

甚至同一片茶园的茶菜,

抽芽的时间、芽叶形态、芽叶颜色都不太一样,

茶青的品质也不一致,

是一个比较混杂的群体。

但是,

这种不确定性也让菜茶制作出来的白茶,

具有与众不同的口感体验和丰富的层次感。

▲芽叶颜色形态各异的菜茶

最早的白茶,

都是以菜茶为原料制作而成的。

据《福建地方志》中记载,

公元1796年清嘉庆初年,

福鼎率先使用菜茶茶树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上贡。

直到一百多年前,

品相、品质更稳定的大白茶、大毫茶单株被发现后,

经过人工压条、扦插进行无性繁殖,

保证大白茶、大毫茶的性状稳定,

并进行推广。

▲成片的大白、大毫茶园

在大白、大毫茶大面积推广后,

由于大白、大毫茶的产量更高,

品相更好,品质更稳定。

大批茶农便大量砍掉菜茶树,

改种大白、大毫茶树,

也由此导致了菜茶数量的稀少,

据不完全统计,

福鼎菜茶种植面积不足茶园总面积的十分之一。

大白茶——白毫满披的白毛茶

据《中国茶树品种志》中记载:

"福鼎大白茶,又名白毛茶,简称福大。"

也是人们常说的“华茶一号”。

原产地位于福鼎市点头镇柏柳村,

已有100多年栽培史。

而根据福鼎黄冈《周氏族谱》记载,

白毛茶是在17世纪中叶,

周三虞回乡路经太姥山,

栽岩间茶枝带回,

从而培育出来的。

由此可见,

白毛茶的叫法是有争议的,

白毛茶的概念也比较模糊。

▲大白茶树

但是,

对于白毛茶名字的由来的说法是比较统一的,

由于它白毫非常多,

幼嫩芽叶上满披白毫,

因此被当地人叫做白毛茶。

是由福鼎当地方言翻译成普通话得来的。

有的人认为白毛茶就是福鼎大白茶,

有些人认为白毛茶是一种特定树种的土菜,

也就是菜茶的一种。

福鼎大白茶是从群体种菜茶中优选优育出来的,

其中也存在有性繁殖的个体,

属于菜茶的分支,

可见这两种说法存在一定的联系,

只是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。

▲大白茶白毫满披的幼嫩芽叶

大毫茶——福鼎种植最广的茶树种

根据《福鼎县志·茶业》记载:

“相传是清光绪六年(1880年)点头镇翁溪汪家洋林圣松从太姥山麓五蒲岭发现移种的,时称‘大号白毛茶’(简称大号茶)。”

后根据“大号茶”谐音定名“大毫茶”,

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华茶二号”。

▲大白茶大毫茶对比

据了解,

一芽三叶的福鼎大白茶百芽重63克,

同样品质的一芽三叶福鼎大毫茶百芽重达104克,

大毫茶的产量远高于大白茶。

而且福鼎大毫茶发芽早,

采摘后两三天又会抽出新芽。

更重要的是福鼎大毫茶的芽头茸毛粗且壮,

色白挺直,

感官品相优异。

经过福鼎白茶特定的工艺加工后,

毫香蜜韵明显,

同时兼具花香、果香,

香气层次感丰富。

▲芽头肥壮的大毫茶

可以说,

福鼎大毫茶天生就是做福鼎白茶的原料,

因此现在茶农也更愿意去种植大毫茶树。

如今福鼎茶园也多以大毫茶树为主,

福鼎大毫茶树的种植面积,

远超大白茶树的种植面积,

是福鼎种植面积最广的茶树种。

▲满山的大毫茶茶园

吾雨提示

福鼎本地种植的大白、大毫茶、菜茶等茶树的茶青,都是适制福鼎白茶的原料。但是不同茶树种具有不一样的树种香,因此不同茶树种原料制成的白茶,它们所带有的香气滋味特点也有所区别。大白、大毫茶树制成的白茶毫香明显、高扬,大毫茶的毫香更突出,花香更明显,而菜茶制成的白茶则带有一种独特的瓜果香。

原创声明:本文由吾雨茶课堂原创,欢迎喜欢喝茶的朋友转发分享,转发分享请注明出处,谢谢合作。

8. 白茶工艺中最重要的是哪个工艺

最近有茶友跟我说,喝完福鼎白茶之后很容易饿,是不是白茶可以刮油,带走了身体一部分脂肪,所以经常感到饥饿。事实真的是这样么?

这首先要从白茶的内含物质说起。白茶中含有咖啡因、茶碱和可可碱等多种复杂的成分,可以有效的刺激胃酸分泌,有助于胃肠消化。胃酸分泌增加的同时,胃肠蠕动加快,有助于食物的消化,当然会使人有饥饿的感觉。

白茶的7中内含物质:1、蛋白质和氨基酸

2、茶多酚 3、咖啡碱 4、碳水化合物

5、色素 6、有机碱 7、芳香物质

9. 白茶是一种工艺

白茶,属微发酵茶,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。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。中国六大茶类之一。指一种采摘后,不经杀青或揉捻,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。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、政和、松溪、建阳、云南景谷等地。基本工艺包括萎凋、烘焙(或阴干)、拣剔、复火等工序。云南白茶工艺主要晒青,晒青茶的优势在于口感保持茶叶原有的清香味。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。

白茶成茶满披白毫、汤色清淡、味鲜醇、有毫香。最主要的特点是白色银毫,素有“绿妆素裹”之美感,芽头肥壮,汤色黄亮,滋味鲜醇,叶底嫩匀。冲泡后品尝,滋昧鲜醇可口,还能起药理作用。白茶性清凉,具有退热降火之功效。

  白茶的制作工艺是最自然的,把采下的新鲜茶叶薄薄地摊放在竹席上置于微弱的阳光下,或置于通风透光效果好的室内,让其自然萎凋。晾晒至七八成干时,再用文火慢慢烘干即可。由于制作过程简单,以最少的工序进行加工。

流程1、采摘

  白茶根据气温采摘玉白色一芽一叶初展鲜叶,做到早采、嫩采、勤采、净采。芽叶成朵,大小均匀,留柄要短。轻采轻放。竹篓盛装、竹筐贮运。

流程2、萎凋

  采摘鲜叶用竹匾及时摊放,厚度均匀,不可翻动。摊青后,根据气候条件和鲜叶等级,灵活选用室内自然萎凋、复式萎凋或加温萎凋。当茶叶达七、八成干时,室内自然萎凋和复式萎凋都需进行并筛。

流程3、烘干

  初烘:烘干机温度100-120℃,时间:10分钟;摊凉:15分钟。复烘:温度80-90℃;低温长烘70℃左右。

流程4、保存

  茶叶干茶含水分控制在5%以内,放入冰库,温度1-5℃。冰库取出的茶叶三小时后打开,进行包装。

  采用单芽为原料按白茶加工工艺加工而成的,称之为银针白毫;白茶一般多采摘自福鼎大白茶、泉城红、泉城绿、福鼎大毫茶,泉城红、泉城绿、政和大白茶及福安大白茶等茶树品种的一芽一二叶,按白茶加工工艺加工制作而成的为白牡丹或新白茶;

  采用菜茶的一芽一二叶,加工而成的为贡眉;采用抽针后的鲜叶制成的白茶称寿眉。白茶的制作工艺,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,而其关键是在于萎凋。萎凋分为室内自然萎凋、复式萎凋和加温萎凋。要根据气候灵活掌握,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闷热的晴朗天气,采取室内萎凋或复式萎凋为佳。其精制工艺是在剔除梗、片、蜡叶、红张、暗张之后,以文火进行烘焙至足干,只宜以火香衬托茶香,待水分含量为4~5%时,趁热装箱。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,又不促进氧化作用,且保持毫香显现,汤味鲜爽。

10. 白茶最主要的工艺是什么

白茶工艺主要有萎凋和干燥。萎凋可分加温萎凋和复式萎凋,或者你可以理解成室内萎凋和室外日光萎凋,又或者两者相结合。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